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孟子曰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说的是迷信“书上说”,则沦为“书奴”。近日,有专业人士提出:迷信人工智能,我们将沦为“AI奴”。
对此,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指导】
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。 审题: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。 材料以孟子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的古训为引,延伸至当下专业人士提出的“迷信人工智能将沦为'AI奴’”的警示,审题时需把握古今思想的关联与时代内涵。材料通过经典名言与前沿命题的对照,构建起“盲目依赖与理性认知”的辩证关系,本质上指向人类在知识获取和技术应用过程中,如何保持主体性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问题。“尽信书”与“迷信人工智能”分别代表对传统知识载体和现代技术工具的过度依赖,二者虽形式不同,但本质都是放弃独立思考、将判断权让渡于外界的表现;“书奴”和“AI奴”则隐喻丧失自主意识的被动状态。同时,需注意材料并非否定书籍和人工智能的价值,而是强调不能因依赖而丧失对信息的筛选、分析能力。这就要求写作时既要肯定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,又要警惕过度依赖导致的思维惰性,在“利用”与“掌控”的辩证关系中挖掘深层内涵。
写作方向上,需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个体生活,避免空泛说教,凸显批判性思维在任何时代的重要性,最终落脚于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认知,让工具为人所用,而非被工具支配,实现对材料命题的深度回应。
写作时开篇可以从学生日常学习中使用AI搜索答案、获取知识的现象切入,引出“迷信人工智能”的普遍性,自然衔接孟子名言,点明“依赖工具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”的核心观点。主体部分可以先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,如高效获取信息、辅助复杂计算等,承认技术的积极价值;再着重探讨过度依赖的危害,通过青少年因依赖AI导致逻辑混乱、创造力匮乏等具体案例,揭示“AI奴”状态对思维发展的侵蚀;进而提出解决路径,以科研人员将AI作为研究助手、学者在海量信息中独立判断等事例,阐释如何保持主体意识,让技术成为拓展认知的助力而非束缚。结尾可以回归青少年成长,强调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,既要拥抱技术红利,更要守住独立思考的底线,避免成为工具的附庸,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。
【参考立意】
1、当AI成为拐杖,我们是否失去了奔跑的能力?
2、莫让智能遮蔽双眼,当以思考点亮前路。
3、莫做AI浪潮下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【佳作展示】
莫让AI囚心,守护思维净土
在智能音箱自动播放新闻、AI写作助手一键成稿、算法推荐精准投喂信息的今天,我们似乎正被人工智能编织的巨网温柔裹挟。当越来越多人习惯将思考权拱手相让,孟子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的千年警示,在当下化作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:若盲目迷信人工智能,我们终将沦为精神世界的“AI奴”。
回溯历史,纸张的发明曾让知识突破口口相传的局限,却也催生出“两脚书橱”式的书呆子;印刷术的普及加速了文明传播,同时造就了唯经典是从的腐儒。如今,人工智能以更强大的算力和更便捷的交互形态席卷而来,有人用AI翻译代替语言学习,有人借智能绘图工具掩盖创作灵感的匮乏,更有甚者将论文撰写、方案设计全权托付给算法。这些看似高效的选择,实则是思维惰性的狂欢,正悄然蚕食着人类最珍贵的独立思考能力。
盲目迷信人工智能的危害,远超表面的效率陷阱。当算法依据过往数据生成“最优解”,人类便失去了试错与创新的勇气;当AI的答案被奉为圭臬,多元的观点与独特的洞见便会在标准化的输出中枯萎。教育领域中,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,看似完成任务,实则错过了知识内化与思维训练的黄金时期;职场里,从业者过度依赖智能工具,逐渐丧失深度分析和复杂决策的能力。长此以往,人类将退化为AI的提线木偶,在算法的牢笼里丧失灵魂的自由。
这种思维异化的根源,在于人们对“便捷”的病态追逐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。快餐式的信息获取习惯,让人们不愿再花费精力抽丝剥茧;技术崇拜的迷思,使部分人误以为AI无所不能。但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创造的工具,它可以存储海量知识,却无法孕育情感;能够模拟逻辑推理,却难以拥有顿悟的灵光。就像纸张只是文字的载体,AI也只是思维的延伸,若本末倒置,必然陷入工具反噬主体的困境。
摆脱“AI奴”困境,需要我们重建对思考的敬畏。在享受技术便利时,不妨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:这篇AI生成的文章是否契合真实需求?这个算法推荐是否存在信息茧房?同时,我们要主动拥抱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辨,在与经典对话、与难题博弈中锤炼思维韧性。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真理,王阳明于龙场驿中格物致知,唯有坚守思考的主体性,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精神家园。
莫让AI的代码囚禁思想的翅膀,莫让算法的逻辑替代灵魂的震颤。当我们以清醒的认知驾驭技术,以独立的思考照亮前路,方能避免沦为“AI奴”,真正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